深秋时节,岳池大地热潮涌动。11月4日,记者深入城乡一线,在机械轰鸣与泥土芬芳中,见证一批融合发展项目正从“规划图”加速变为“实景图”。
环城公路过境段施工车辆往来穿梭,林下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农户喜笑颜开,文旅项目预约信息已记满整本……从疏通“主动脉”的交通路网到提质增效的农业基地,从焕新体验的文旅项目到温暖民心的乡村工程,一股“城乡同频”的强劲动能,正为岳池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
交通先行:打通“大动脉”
畅通“微循环”
“你看这条路,从粟家坝延伸到三元村,建成后重车不再穿城而过,我们早晚高峰再也不用为‘堵在路上’发愁了!”11月4日,在岳池县环城公路过境段(粟家坝至三元村段)一标段建设现场,县城北片区居民陈平指着项目公示板上的路线图,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。
这条总投资达3.6亿元的交通“大动脉”,计划于2027年全面完工,其中2025年度预计投入资金1.5亿元。项目占地370余亩,将新建一条长近5公里、路基宽23米的一级公路,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,确保车流高效顺畅通行。
“这条环城公路的意义,远不止于缓解城区交通压力。”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它更是一条带动沿线区域发展的‘经济线’。”项目建成后,将成为贯通县城南北、承接东西方向的骨架性道路,不仅能有效盘活沿线土地资源,激发产业活力,更能从根本上解决主城区交通拥堵、重车脏车入城带来的安全与环保等难题,一举缓解交通、安全、环保三重压力。
如果说环城公路是岳池交通的“主动脉”,那么在天平镇八块田村即将兴建的桥梁,则是畅通乡村“毛细血管”的关键节点。“以前10多个孩子上学得绕行几公里,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,道路难行,家长们天天提心吊胆。”驻村第一书记罗原站在拟建桥梁的河岸边,望向对岸的学校,语气中满是感慨与期盼。
据了解,这座桥梁项目总投资800万元,建设周期为2025年至2026年。项目将新建一座长180余米、宽7米的桥梁,并配套建设2处平交路口设施。
“这座桥梁建成后,村民到镇上的路程能缩短约30分钟。”罗原笑着补充道,更为重要的是,桥将串联“象鼻河—白鹭岛”生态旅游线路——游客进入更加便捷顺畅,村里的竹编工艺品、优质红薯等农特产品也能更快地运往市场,预计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销量增长35%以上,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提升20%左右,真正成为一座“便民桥”“致富桥”。
农业增效:探索“循环模式”
注入“智慧动能”
“500亩耕地恢复种植,200亩林下养鸡,还有育苗基地、仓储中心,以后在家门口既能务工,还能分红!”11月3日,鱼峰乡人大主席周林茂向农户介绍林下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时,村民的掌声此起彼伏。
这个总投资700万元的项目,创新采用“家庭农场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由社会投资与村集体经济共同参与。
“项目建成后将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值,预计亩均收益提升2500元,年产值达500万元。”周林茂指着测算表说,届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50万元,农户既能拿林地入股分红,又能到基地务工领工资,“双份收入,日子更有奔头。”
乔家镇稻菜园区提质工程,同样是菜农眼里的“增收保障”。项目总投资735万元,将新建1个分拣中心、1个气调库及配套设施,对400亩生产基地进行土地调形,并采购喷药无人机和全套萝卜清洗机。
“以前收萝卜全靠手洗、手拣,行情再好也‘走不快’,一天烂几十斤是常事。”种植户范毅给记者算“明白账”:气调库能让蔬菜保鲜期延长10天以上,损耗减少;分拣中心能提效一倍,打包更快;无人机打药比人工省一半时间,400亩基地几天就能全覆盖。“项目建成后,园区年产值能增加500万元以上,还能提供5000多人次临时就业,这样的项目我们举双手赞成。”
白庙镇高垭口粮食蛋厂二期扩能项目,则致力于将“生态养殖”与“循环经济”更紧密地结合起来。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,其中2500万元用于厂区扩建,500万元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。项目占地40亩,总建筑面积1.08万平方米,将新建2栋标准蛋鸡舍、1栋育雏舍、1栋自动化蛋库和1个有机肥生产车间,并铺设5000余平方米光伏板。
“扩能后,蛋鸡存栏从30万羽增至55万羽,青年鸡存栏20万羽,预计年产粮食蛋8000余吨、肉鸡800余吨、有机肥4500吨。”蛋厂负责人周兴国指着光伏规划图说,这些光伏板年发电量可达300万度,能满足厂区三分之一用电需求,“既环保又增产,年产值能达1.07亿元,还能解决40人固定就业、3000余人次临时用工,有效带动附近村民实现‘家门口’稳定就业增收。”
文旅富民:盘活“沉睡资源”
做优“体验经济”
“每逢节假日,我们的民宿和生态餐厅基本天天满客,游客品尝完农家菜,还会顺带购买不少土特产,很多客人直接预订了下一次的亲子体验活动!”11月2日,在新场镇玖月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建设项目运营办公室,负责人陈红梅一边整理二期工程的施工方案,一边向记者展示桌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的预约单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该项目总投资300万元,目前一期已完工,改建了1栋可容纳12人的民宿,新建9座户外凉亭,并打造了80平方米生态餐厅、60平方米棋牌室和1处农特产品展销区。“我们的食材全来自附近农户,蔬菜现摘、土鸡现杀,游客吃得放心,回头客特别多。”陈红梅说。
谈及二期规划,陈红梅展开设计图详细解说:“计划投资200万元,把村里废弃老学校改造成综合区——15间客房、1个能容纳50人的生态餐厅、2个团建会议室;操场改成景观休憩点和露营烧烤区;流转100亩地建亲子农耕体验园,种草莓、小番茄,让城市孩子体验采摘乐趣;租赁2口鱼塘开发垂钓项目,配套销售渔具鱼饵等。”
项目盘活的不只是乡村资源,更是村民的“增收路”。“以前我在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,租房、吃饭开销大,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,还顾不上家里老人孩子。”新场镇坨甲桥村村民杨威,现在是玖月里项目的服务员,“现在每月收入有三四千元,省去了以前在外租房等开销,每天能回家给老人做饭、接送孩子上下学,再加上家里自产的红薯、花生、土鸡土鸭等农产品销售收入,综合算下来比在外打工更划算。”
从交通“连城乡”到农业“提效益”,从文旅“活乡村”到民生“暖人心”,岳池的重点项目正以“城乡同频跑”的节奏,筑牢县域发展根基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。未来,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建成并发挥效益,岳池高质量发展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,前进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有力。(岳池融媒记者 沈巾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