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术老师转型教数学有妙招——用兴趣化解抽象 让学生爱上课堂

2025-10-20

  

       一位“半路出家”的数学老师所带的班级,数学成绩却能一直在责任区名列前三;更神奇的是,她的学生都深深爱上了数学。她就是岳池县大佛小学校的老师唐鑫艳。她究竟有什么秘诀?答案或许就藏在她那段“从画室到数学课”的特殊经历里。

画笔下的转型与担当

唐鑫艳的教育根脉,早在中学时便已深种。她坦言,选择成为一名老师,是深受她中学数学老师的影响,“那位老师对知识的热爱与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深受影响,我从那时起就决定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老师。”2022年,通过考调回到家乡大佛小学校的唐鑫艳,成为一名美术老师。那时的乡村学校数学老师较紧缺,当学校领导找到唐鑫艳,希望她能“转岗”承担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时,她更多的是担心。“虽然之前也给学生上过数学课,但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老师,还是有困难。”她说,“放下熟悉的调色盘,拿起陌生的数学课本,对自己来说,是一次巨大的挑战。”尽管如此,她仍然没有退缩,抓紧学习的同时,也在不断思考: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亲可近?很快,她找到了那把独特的“钥匙”——就是自己的美术功底。“美术与数学,看似风马牛不相及,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”唐鑫艳开始了一场大胆的教学实验:用美术的思维方式,为数学课堂注入灵魂。她创造性地将自己美术专业的底蕴融入教学:几何图形是构图艺术,函数图像是线条的舞蹈。抽象的数学概念,在她的课堂上变成一个个可视、可感的美丽图案。她的课堂时间管理也与众不同:30分钟精讲、10分钟练习,最后必定留下5分钟与学生聊天。“可别小瞧这5分钟,作用大着呢!”唐鑫艳说,这5分钟是思维的缓冲带,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后得到喘息,从而更高效地吸收新知识。“以前总觉得数学就是算不完的题、列不完的公式,很枯燥。现在唐老师教我们画图、做模型,感觉数学就像画画一样好玩,我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很多。”学生周小渝说。教育的回报,往往来得静默而悠长。当付出化作学生成长的阶梯时,那便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。“唐老师,孩子成绩出来了,高考考了598分!”2023年夏天,一个报喜电话让唐鑫艳热泪盈眶。电话那头,学生家长激动地说:“唐老师,因为你,他决定大学读数学方向的专业。”电话这头,唐鑫艳瞬间湿了眼眶。一句“因为你”,胜过千言万语的褒奖。“我的许多学生在高考后都选择了与数学相关的专业继续攻读。”唐鑫艳自豪地说,她教会了学生用兴趣叩开数学的门,学生则让她看到了,数学带给人生的各种可能。用爱绘制心灵的坐标课余时间,唐鑫艳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孩子普遍存在的与父母沟通较少问题。她深知,一味地说教在此刻是苍白的,她需要一把能打开孩子心扉的“钥匙”。她找到了“写周记”这种方式。在周记本这方私密的空间里,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,倾诉无法当面言说的苦恼。通过这一笔一划的倾诉,唐鑫艳为每个学生精准“画像”,洞悉他们的家庭状况与内心世界。“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察觉到我们的情绪变化。”学生唐熙妍笑着说,“她既是我们的老师,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。”



  一次,学生小吴在周记中写到遭受父亲家暴的隐情。唐鑫艳心头一紧,立刻将小吴请到办公室耐心沟通。了解情况后,她主动联系了小吴的父亲。那位独自抚养两个儿子、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父亲,这才幡然醒悟,自己不当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了巨大伤害。经过唐鑫艳多次耐心地沟通与调解,横亘在父子间的坚冰终于消融。如今,父子关系和睦,小吴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。这件事让唐鑫艳更加坚定:“绝不能因为一时的误解或家庭问题,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、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。”2017年,唐鑫艳带的第一届学生,如今已是大二学生,他们仍通过互联网与她保持着密切联系,分享大学生活的点滴。那个曾经最讨厌数学的学生小周,偏科严重,数学差到极致,但是,在唐鑫艳的影响下,小周爱上了数学,成绩突飞猛进,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就读了心仪的专业。像小周这样的孩子,还有很多。唐鑫艳像自己曾经的恩师一样,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积极向上的“小太阳”,完成了教育精神的动人传承。辛勤付出,亦是荣誉满载。2020年9月,唐鑫艳被武胜县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“县优秀教师”;2024年9月,被中共岳池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、岳池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评为“岳池县教育工作突出个人”;2025年8月12日,被中共岳池县委、岳池县人民政府评为“岳池县2025年教育工作表现优秀个人”。谈及未来,唐鑫艳的目光坚定而温柔。“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里,虽然条件艰苦,但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。我愿意扎根在这里,用我的力量,帮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,闯出更广阔的人生。”(岳池融媒记者 王芳)


阅读11
分享